道凌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rdo;(《文集》卷100)。朱熹来此之后,虽然政务烦忙,
仍积极抽出时间着力恢复书院,又亲自参加讲学。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
并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据《朱子年谱》记载:&ldo;先生穷日之力,治
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
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rdo;这说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
付出了很大的力气,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是一处
著名的高等学府。
六、阐义理之奥秘集理学之大成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体系,它是以研
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从研究方法上说,理学不同于
过去以注释儒家经典为主的&ldo;汉学&rdo;。故人们又称宋代开始的义理之学为&ldo;宋学&rdo;。
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来看,理学是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
种新的哲学思潮。在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中,有以&ldo;气&rdo;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
张载、罗钦顺、戴震等人,也有以&ldo;理&rdo;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二程、朱熹、陆
九渊和王守仁等人。人们一般所说的&ldo;理学&rdo;,主要是指程朱和陆王之学,因为无
论程朱或陆王,都把&ldo;理&rdo;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这是宋明理学的主流。
理学思潮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赵宋王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
鉴于唐宋藩镇割据,&ld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rdo;,&ldo;三纲五常之道绝&rdo;(《五代
史》卷16)的历史教训,为防止再度发生&ldo;臣弑其君&rdo;和&ldo;以下犯上&rdo;的事件,经
过北宋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营造,才建构了理学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萌发于晚
唐的韩愈&ldo;道统&rdo;说和李翱的&ldo;复性论&rdo;,奠基于周敦颐、邵雍、张载,初创于程
颢、程颐兄弟,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rdo;其基本思想大致如此。
(一)健全理本体论,阐发义理之奥
朱熹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他在二程初创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总结
了北宋以来唯心主义理学加唯物主义理学斗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精致的、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