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中国历代大儒名单 > 第210章(第1页)

第210章(第1页)

综上所述,朱熹在发展观上是从承认矛盾对立和发展开始,最后又归宿于形而

上学的不变论的。

(三)提倡&ldo;格物致知&rdo;,强调&ldo;知先行后&rdo;

&ldo;格物致知&rdo;出于《大学》&ldo;致知在格物&rdo;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

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ldo;格物&rdo;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

说:&ldo;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rdo;(《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

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说:&ldo;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

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rdo;(《大学章句补。格物致知传》)他通过对&ldo;格物

致知&rdo;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ldo;格物致知&rdo;是为了当圣人。他说:&ldo;《大学》格

物致知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

能循循不已,而入圣贤之域。&rdo;(《语类》)认为若做不到&ldo;格物致知&rdo;,无论如

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ldo;物格知至&rdo;,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ldo;格物致知&rdo;的具体内容是&ldo;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rdo;(《文集》)

这里的&ldo;天理&rdo;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ldo;人伦&rdo;、&ldo;圣言&rdo;、&ldo;事

故&rdo;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

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ldo;兀然存心乎草木、

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rdo;(《文集》)

在认识路线上,朱熹提出了&ldo;以身为主,以物为客&rdo;的命题。注意了认识主体

和客体的区别。他说:&ldo;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rdo;(《语

类》)这&ldo;知&rdo;是指认识能力,&ldo;理&rdo;和&ldo;物&rdo;指认识对象。他说:&ldo;格,致也,

尽也&rdo;,&ldo;物,犹事也。&rdo;穷究事物之理达到极点就是&ldo;格物&rdo;。&ldo;致&rdo;,推究也,

&ldo;知&rdo;犹识也。推展心中的知识至于极致,就是&ldo;致知&rdo;。由格物才能致知。因此,

朱熹也主张向外追求知识。他说:&ldo;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

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