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名将之死在线收听 > 第54章(第1页)

第54章(第1页)

胡服骑射(2)

放下秦王,再说赵章。他也颇有少年英雄气概。不到十五岁,就跟随父亲出征中山,立下赫赫战功。这样的人无端遭遇罢黜,赵武灵王后来也不由得心生愧疚‐‐想来那时,吴娃的影子,越来越淡了吧。时间无情也无敌。感情的半衰期其实很短,君王尤甚。不是他品德不好,实在是其心太大,必须要容纳很多东西。安东尼听说克里奥佩特拉离去,竟然抛下部队前去追赶。这样的情种固然可叹,可他作为统帅的结局更加可叹:他先于克里奥佩特拉自杀,然后凝望着她死去。  与这样的情种相爱是大幸;为这样的情种效命是不幸。  赵武灵王后来又有了新想法,想让赵章在代地称王。当然没有成功。一国两主,已经造成不安;天有三日,岂非凭空祸端。但即便如此,内乱的种子已经种下,正在没日没夜地悄悄疯长:赵章虽然没能封王,但是有地盘,有实力,更有野心‐‐或者叫不服。  这一点,一个叫李兑的看得很清楚。他对肥义说:&ldo;公子章势力大,心不服,早晚有一天会出事,那时你必定性命难保。不如托病辞官,让出相位,躲避灾祸!&rdo;  肥义说:&ldo;主父把大王托付给我,我受此重托,只能忠于诺言,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安全呢?&rdo;  果然,公元前295年,赵章和田不礼发动政变,杀死了肥义。赵何早有准备,在公子成和李兑的帮助下,调来四邑兵马,很快就平息了事态。赵章兵败,退入沙丘的主父宫。赵章虽是乱臣,但却在主父身边。怎么办呢?李兑拿不定主意,想去请示赵何,但公子成的一席话,令他茅塞顿开。  公子成说:&ldo;你这不是典型的矛盾上交,给大王出难题吗?大王怎么可能亲口下令,让咱们弑父杀兄呢?那样将来咱们难逃赶杀公子的罪名;咱们自己临机处理,大王肯定会接受最终的结果!&rdo;  于是他们挥兵杀入主父宫,杀掉赵章和田不礼,封住宫门,不许出入。赵武灵王是谁,也是响当当的血性汉子。他骑上战马手挥战刀,想拼死一战,但是谁敢担负杀害主父的罪名?公子成和李兑,只围不战。  沙丘本来就没多少粮食,很快就吃得精光。赵武灵王没办法,只好抓鸟雀充饥,见着什么吃什么。公子成和李兑整整围困三个月,后来确信主父已死,这才禀报大王,进去收尸。在此期间,赵何不闻不问,接到报告,随即大哭一场,传令厚葬。  君王之泪,一文不值。  赵武灵王的结局,令人唏嘘感慨。梁启超曾经说过:&ldo;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rdo;。然而,历史从不接受假设。

力据匈奴(1)

李牧就出生在那样一个刀光剑影的年代。他的成名之战,是在北部抵抗匈奴,地点则在当初公子章的封地代。其幕府,也就是司令部,设在代地雁门郡,今天的山西宁武北部。  这时楼烦、林胡和东胡,已经先后臣服于赵。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匈奴人随即赶来填空,不断骚扰。赵武灵王虽然修筑了长城,也就是所谓的赵长城,以阻挡匈奴的洪流,但堡垒终究是死的,而战马撒开四蹄,漫无边际,总有空子可钻;赵军防不胜防,十分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将重任赋予李牧。李牧到达前线后,按照实战需要设置机构和官吏,当地的田赋租税,都不上交中央,全部用于军费开支。  这个做法在当下是不允许的。是众多的财务违规行为中的一种:坐收坐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费有了保障,军事措施也要跟上。李牧下令,修缮增加烽火台,派精兵守卫值更;完善情报网,拉长情报链,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潜入敌境,多方搜集信息,打探情报。  大凡良将,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官兵关系融洽,士卒乐意用命;纪律严明,训练有方。李牧也是如此。他上马抓练兵,让士兵们苦练骑射战术;下马抓后勤,每天都要杀几头牛羊,犒劳将士,补充热量。由于措施得力,他很快就锻造出了一支士气高昂能征善战的铁军。  铁军已经练成,那就抓紧建功立业吧。多打几仗,让大王看看,重用自己没有错误。就像巴顿将军对梅肯少将那番疾风暴雨式的训斥:&ldo;嘿,见鬼,该怎么做,你比我清楚。我提拔你当了将军,你就应该做个样子证明我没有提拔错!&rdo;  可是李牧的做法恰恰相反。不但不肯主动出击,敌军来侵,也消极避战。他下过一道听起来很莫名其妙的命令:&ldo;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rdo;意思很明白,匈奴人一来,咱马上撤进城堡防守。谁敢贪图捕俘立功,妄开战端,杀无赦,斩立决!  一见匈奴骑兵的影子,李牧随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自己不打,还不让下边的人打。老虎不发威,还真有人把它当病猫。这就是战术欺骗的效果。时间一长,匈奴人都不把他当回事,觉得他缺乏胆气,畏敌怯战。有些部下也愤愤不平。尽管李牧守边以后,赵国就没有过人员伤亡和牲畜损失,但这些风言风语,还是慢慢传到了赵孝成王耳边。他听了自然很生气。整天杀牛宰羊,靡费公帑,部队竟然这样无所作为,那养兵何用?他这样想是完全有理由的。要知道,当时长平之战早已过去,赵国损失惨重,实力大为削弱。财力绝对不允许他白养一支无用的军队。于是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去斥责李牧不该畏敌如虎,要求他果断采取措施,&ldo;证明我没有提拔错。&rdo;但是李牧呢,将在军,而君命有所不受。始终置若罔闻,油盐不进。  赵孝成王火了。一道命令下来,撤去李牧的军职,将他的帅印另交他人。继任者当然知道李牧因何落职,自己又是如何拿到的军权。因此上任伊始,就积极采取行动,想证明大王提拔他没有提拔错:每逢匈奴入侵,他便整顿人马正面迎敌。结果几仗下来,一次都没占到便宜。人员伤亡,牲畜损失都还好说,关键是边境不安,百姓无法耕种放牧。仗只打一时,结束就结束;可农时一耽误就是一整年,下年的粮食计无所出,麻烦。  记不清艾森豪威尔,还是麦克阿瑟说过:在军队内部,聪明而懒的人适合作司令官;聪明而勤快的人适合当参谋长;笨而懒的可以当士兵;又笨又勤快的人最危险,应该立即清除出军队。  接替李牧的那个将军,智商未必很低。但综合考量,应该属于最后那个类型。  赵王大约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又请李牧出山。使者来了好几回,李牧都是闭门不出,口称因为&ldo;身体原因&rdo;无法就任。这当然不是身体原因,而是心理原因。三请三推,已经给足面子,赵孝成王不再演戏,强令李牧出征。李牧顺势提了条件:&ldo;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rdo;  我出征,没问题;但是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我还得用从前的办法。同意咱就立即上马,不同意您另请高明。  赵王还能说什么?准!李牧于是又来到雁门,按既定方针办,以守为主,从不言战。  边帅贪功,妄启战衅,经常会成为国家之大祸。唐朝时期,这种现象甚为严重。李牧不是杀良冒功之辈,但也绝非碌碌无为。都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良将的防守,从来都是等待出击的最佳时机。号令一出,地动山摇而血流成河,他不能不小心再小心,谨慎又谨慎。他虽然老是眯缝着眼睛,但却一直在观察寻找那个最合适的机会,闪电一击而功成名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