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蒙古语的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身融合发展的活证明,从中我们可以依稀追溯到古代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脉络。
当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落,建立大蒙古国之后,大漠南北各个民族被通称为蒙古族。因此,这些民族的语言也随之被融会于蒙古语之中。由此,我们对蒙古语的定义当为附着型阿尔泰语系,是相当准确的定义(参阅《蒙古民族通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卷,第六章,第445页)。
(2)文字
在蒙古族的各个历史进程之中,先后使用了包括回鹘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索永布文、瓦金德拉文、托忒文、基利尔蒙古文等等文字,也曾使用过汉文、阿拉伯文、满文、藏文和&ldo;阿里嘎里&rdo;音标。其中,以回鹘式蒙古文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大而被蒙古族沿用至今。又被称为蒙古文、老蒙文和胡都木文。
关于这种文字的出现年代,一般有&ldo;千年说&rdo;、&ldo;千年以上说&rdo;和&ldo;1204年说&rdo;三种。根据《元史》、《蒙古秘史》和十三世纪欧洲四大纪行(《马可波罗游记》、《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和《鄂多力克东行纪》)的记载而言,&ldo;1204年说&rdo;有力。根据《元史塔塔统阿传》载,成吉思汗于纪元1204年西征乃蛮(na≈iul;an)部之时,他做为该部的&ldo;掌玺大臣&rdo;在战败后遭擒获,同时,《元史》和《秘史》也说,他是&ldo;畏兀儿人&rdo;。畏兀儿,即回鹘之蒙古别称。《元史》上介绍他是一位&ldo;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rdo;的学问家。当时,成吉思汗对于印玺这种神秘宝物有着相当的好奇心,因此询问其功用。塔塔统阿解释道:&ldo;我主在颁布命令之时,或征收钱粮,或任免官吏,必盖此玺于诏书之上,以此做为真实的凭证,受到众人的公认。惟有此印玺,方显所颁诏书并非假造&rdo;(参阅《秘史》、《源流》、《拉施特书》)。《元史》原文亦有类似之文字如下:(帝)问是印何用,对曰:&ldo;出纳钱谷,委任人材,一切事皆用之,以为信验耳。&rdo;帝善之,命居左右。此后,成吉思汗通过塔塔统阿的解答,对文字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理解,于是命他&ldo;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rdo;(《元史塔塔统阿传》)。这个&ldo;国言&rdo;当指蒙语,于是这种以回鹘文字来书写古代蒙语的文字就成为了当时的大蒙古国的官方文字。
&ldo;千年说&rdo;则将这种文字的发明前推于十一世纪下半叶合不勒汗执政之时,合不勒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祖先。做为继承海都汗所建立的蒙古部落联盟的可汗,在他的时代,蒙古一度强盛一时,甚至南下袭扰过金国的边境。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内已经存在了一个蒙古族政权。按照通常的规律,当一个新政权建立后,其主体民族必然将重新创立文字或改进其旧文字,因而可能借用了回鹘文字来记录蒙语。
也有人提出,这种文字是蒙古族的邻居,突厥种的,信奉聂斯托利安(nestori)基督教派的克烈亦惕人(kera≈iul;t或kér≈aul;yit)所创立的,他们很久以前已经开始使用回鹘文字来记录蒙古语。前面提到过,突厥语中有许多蒙古语元素,因此双方的转化是相当圆熟的。当成吉思汗于纪元1203年秋征服该民族之后,就很容易地采取&ldo;拿来主义&rdo;的手法将其运用于国政治理之中。
最后谈谈&ldo;千年以上说&rdo;,这一说法认为,乃蛮本身就是蒙古部落,而非突厥种裔,因此乃蛮所使用的当然是古代蒙古语,而以回鹘文字做为记录之用。
在这三种说法之中,第一种有文献佐证,而后两种则尚停留于推测与探研的层次,距离具体可靠的论据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之中。
关于回鹘文字的特点,一般来说是一种拼音文字。书写之时,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的结合相当紧凑,笔画连贯,一气呵成。其最小书写单位为词,书写方式为从上到下的竖向列序,行序则是从左至右。基本与现代蒙文类似。
从蒙古语言文字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虽然限于地理环境而于第一个千年内发展缓慢,但是当成吉思汗时代走向强大后,并不拒绝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并融会贯通,以为己用,保持并提升了自己的文明程度。故而,言其野蛮是一种教师爷式的不负责任的说法,对正确认识民族史和民族文化毫无裨益,宜批驳之、杜绝之。
二(2)
更新时间:2005-7-2310:27:00
字数:2215
(3)畏兀儿文体与巴思巴文体之文献
在成吉思汗命令创立畏兀儿文体的65年之后(即纪元1269年),他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命令来自西藏高僧巴思巴创造了一种新文字,也就是传名后世的巴思巴蒙古文,或称蒙古新字。不久,又下旨严令称&ldo;国字&rdo;、&ldo;译写一切文字&rdo;。自此,畏兀儿文字不再是元朝的官方文字。但是,这种文字却并未失去其自身的活力,继续在元朝民间和四大汗国内流传使用着。从道布编纂的《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民族出版社,1983)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许多现存的该文字文献。现列举若干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