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本身也是大将之才,做事自然十分小心,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之前也不敢太轻举妄动,在江北小心的安下营寨,等诸葛亮的到来。
庞统听说只是刘备到了,心中还稍稍安定一点,虽然刘备也是个厉害人物,但毕竟主公与他交手无数,多多少少对这个人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此人无论武艺谋略都不过是中上之姿,只要小心一些,定然不会吃什么亏,倒是可以先考虑在他身上先得点甜头,也给孔明添添乱。
虽然他心中有这样的想法,却也不敢太自作主张,因此将身边能寻觅到的人都聚集起来商量个对策。说起来也是程玉对荆州的重视,他手下的实力并非很弱,黄忠依旧留在这里,另外尚有文聘徐盛这样的大将,不过话也就是这么说,在荆州这一亩三分地上,名义上官职最高的还是文聘等荆州旧人。
这些是武将方面,至于文官他这里就更是以荆州本地人为主了,就连当初对程玉成见很深的伊籍也被留在荆州稳定地方形势,庞统甚至都需要好好的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将伊籍这样的人也请来,最后为了安定团结,还是也请他们都列席会议,反正军权还是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不了自己加强一下荆州的警戒防备他们背后下刀子就好。
其实就算伊籍对刘备的印象比程玉要好上一点,现在的他也不会轻易的作出有悖自己清誉的事情,毕竟自己已经投降了程玉,甚至还帮他说服了刘琦,如果没有什么借口就心存二心的话,在自己那里都无法说通,岂不受到天下人的蔑视。
军情虽然不用庞统说在座的人已经大多由自己的亲信眼线之流得到了消息,不过庞统还是命手下负责侦察的官员为大家又简单的介绍一下眼前的形势,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
就连所有的民主政体都有一个通病,高级人员意见对决定的左右太大,何况这里又不是什么共和国之类,如果不是庞统的表情一直都很专注,大家都会怀疑他有没有具体听听众人的看法。即使这样,在了解了大家的看法以后,他还是端出了自己的计划。
&ldo;诸位,虽然此次刘备军声势浩大犯我疆界,其势虽汹,却也非无懈可击。其为益州之新客,却反为主人,其中隐情,恐不为外人道,新旧之将难免别有心思,此其弊一;刘备自得益州,四处劫掠,麾下之兵,多未获一刻安宁,其势以衰,如遇挫折恐难持久,此其弊二;刘备两下分兵,却未能相互呼应,手下的谋臣猛将又多在江南,自己身边不过是一群散兵游勇,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此其弊三。有这样的三个弊端,眼前的敌人虽然看来如同猛虎,事实上也不过就是待宰牛羊而已。&rdo;
他这么一说,很明显就是有与眼前敌人正面交战的意思,这样的想法,自然得到军方人物和少壮派的支持,他们的想法中,一切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
不过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具体对刘备军的作战方略,很快庞统就为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这点疑惑。大家听过庞统的安排,对他这个计划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异议,不过现在大家都在怀疑刘备是否会中了这个圈套。其实根据庞统对刘备几次行动的分析,这个计策也是有了七成以上的胜算才被他提出来的,毕竟这是他个人指挥的处子秀,为了自己以后的威望,还是要多动动脑筋的。
刘备军在距离荆州城很远的时候就登陆上岸,毕竟刘备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指挥陆军,骑步之类的战法他还算熟悉,对于水战可就是绝对的门外汉了。
不过他却不知道,他登陆的地方,正是一个巨大巧合,这个巧合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不会很顺利,原来他恰好选择了夷陵作为登陆的地点。
不过显然庞统还没有作出放火的准备,即使此时放火,也不会产生一点效果,毕竟刘备也算是老兵油子,史上陆逊也是对峙了好久才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机会。
却说刘备,登陆以后并没有急于推进,他也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况,其实就是庞统分析的三条弊病,他未尝就步了解,不过人总是对自己信心十足,以为既然自己已经发现了问题,就不会再在这个方面摔跟头。
其实对于庞统,他却不像手下众将那么陌生,诸葛亮得知庞统受命镇守荆州以后,马上就为刘备恶补了一堂关于庞统的课,在言语中也一再透露不可对此人过于小视的意思,因此刘备也多少加上点小心。
但这种紧张的心情也就维系了几天,当刘备听说庞统竟然逆江而上,将营寨向西推进了数十里的时候,心中多少有些不解,这个小子也搞的什么花样,难道他不知道自己是两路进兵吗?这么一动,岂不是将偌大的长江尽数留给孔明他们?何况就算他迎战自己难道就有必胜的把握不成?这个人恐怕也是名过其实,或者这些年在程玉手下呆的迟钝了很多。
因为庞统这一招不知根底的昏招,刘备对他略微放松了一点警惕,人马的行进速度略微加快了一点,不过还是步步为营小心推进。
两军的距离如此之近,就算是推进的话也用不了多少的时间,很快刘备军就可以看的到对方的营寨,就这样两军遥遥相对各自建起军营
静极思动,虽然刘备军没有休息多长时间,却也很想试试旁同到底怎么样,于是刘备排除手下的偏将邀战此时就与敌人交战并非是庞统计划中的部分,不过既然与既定的计划没有什么冲突,庞统也乐得教训一下刘备军,说不定还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尽遣精锐列队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