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科幻之路第六卷目录 > 第171章(第1页)

第171章(第1页)

眼下吉本正在对此药进行剂量方面的研究,因为考虑到不同体质的人服用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另外,他还希望找到一种&ldo;减速剂&rdo;。顾名思议,这种药的作用当然与&ldo;加速剂扎冶好相反,用阻降低后者的高强度药效;而单独使用时,能使服药者感到通常的几小时时间转瞬即逝,从而使他在精神亢奋或怒不可遏时依然做到镇定自若,不慌不忙。这两种药物必定会给人类的文明生活带来全面的变革,成为我们逐渐挣脱卡莱尔所称的&ldo;时间外衣&rdo;之束缚的。&ldo;加速剂&rdo;确保我们随时随地能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而&ldo;减速剂&rdo;则使我们沉着冷静地度过艰难沉闷的时光。

对于&ldo;减速剂&rdo;我也许过于乐观了一些,它毕竟还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至于&ldo;加速剂&rdo;,却是不容置疑的。几个月以后,它就会在市场上露面,成为一种受人控制的、简便易服的神药。药商和药剂师们能随时买到装在绿色小瓶里的此药,虽价格不菲,但物有所值,因为它具有奇异的作用。吉本希望这种&ldo;吉氏神经加速剂&rdo;能以三种不同的药效供应市场:200倍、900倍及2000倍,分别贴上黄色、粉红和白色标鉴加以区别。

毫无疑问,它的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奇迹;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将是犯罪分子可以躲进时间的&ldo;空隙&rdo;作案而能逍遥法外。同其他有效的药物一样,它极有可能被滥用。

我们已经非常细致地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认为这纯粹属于法医学的范畴,与我们毫无关系。我们将制造、出售&ldo;加速剂&rdo;;至于后果呢,也将拭目以待。

(余泊良译)

文学界的反科学派

虽然玛丽&iddot;雪莱在她的《弗兰肯斯坦》里描绘了一个大胆得出格的科学家,拜伦和雪莱还是对科学启蒙的繁荣兴旺感到由衷的高兴。歌德不但是一个文学天才,更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艾伦&iddot;坡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拍手叫好。而丁尼生则预见了人类灿烂辉煌的未来。但在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文学圈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与人们对于科学进步的普遍信念恰恰相反,他们竭力反对科学的进步,大肆谴责科学和技术,鼓吹回归古朴的美德和永恒的价值。

布莱克就曾抱怨&ldo;该死的撒旦工厂&rdo;毁了英国的农村。卡莱尔也承认:&ldo;在管理外部事情方面,我们比任何时代都要先进,但在纯道德本性方面,在灵魂和性格的真正的尊严方面,我们也许比多数文明时代都要落后。&rdo;霍桑笔下的科学家们毁了他们自己喜爱的任何东西。,而爱默生则认为是事物在摆布着人类,把人类当马骑。

c&iddot;p&iddot;斯诺于1959年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说:&ldo;文学知识&iddot;分子是自然的卢德派&rdo;。1他们&ldo;从未尝试过要去理解工业革命,也不可能理解工业革命,更不要说接受它了。……几乎每一个地方……知识分子觉得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可理解,作家更不理解。他们中很多人被吓跑了,就好像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对此正常反应是退却一样;一些人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犹如人在恐怖时发出的尖叫声。&rdo;

【1卢&iddot;德派:19世纪初用捣毁机器等手段反对企业主的自发工人运动的参加者。】

对此&iddot;剑桥大学批评家f&iddot;r&iddot;利维斯则认为,文学的对象是人的感官,即道德意识,并认为伟大的文学应对文明提出深刻而尖锐的问题。但是&ldo;对于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如果对&lso;答案&rso;一词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的话。&rdo;更甚的是,这些问题将使社会进退两难,停滞不前,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社会计划和科技进步极端不信任。

斯诺与利维斯之争实质上和19世纪80年代f&iddot;h&iddot;赫胥黎与马修&iddot;阿诺德之争,20世纪20年代威尔斯与詹姆斯之争是完全相同的。面对威尔斯对进步的信仰,特别是他后期小说中大力宣传的乌托邦理想社会主义,文学派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反乌托邦。最近文章中一直称之为&ldo;反面乌托邦&rdo;,此语即希腊语&ldo;病的&rdo;或&ldo;坏的&rdo;意思。这些文章认为科技的进步非但没有给社会带来好处,反而每况愈下,更不要说完美了,也许整个世界都要毁灭。

反鸟托邦主义不仅仅在文学上对威尔斯派的幻想作出反应;后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将是一个慈善的社会,普遍使用机器,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统治,甚至威尔斯想组织&ldo;一个公开的阴谋集团&rdo;,来创造一个更完美的世界,这一企图也显然成为反对派攻击的目标。

乔治&iddot;奥威尔于1949年写的《一九八四》被斯诺认为是&ldo;最强烈的愿望,即不希望有未来&rdo;。

而乔治&iddot;奥威尔本人在谈到威尔斯时说:

&ldo;从某种意义上说,出身于本世纪的有思想的人,是威尔斯本人创造出来的。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通俗文学作家的作品,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是一个问题,但我至少可以肯定,在1900年至1920年之间任何作家用英语出版书都不可能像威尔斯那样对年青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rdo;

但是两次大战及经济大萧条使他们产生的幻灭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上了。从而产生了像a&iddot;赫胥黎的《华丽的新世界》(1932),扎米亚京的《我们》(1924),c&iddot;p&iddot;刘易斯的三部曲《佩里兰德拉》(1938,1943,1945),戈尔&iddot;维达尔的《救世主》(1953),伊夫林&iddot;沃的《废墟上的爱情》(1953),及安东尼&iddot;伯吉斯的《装有发条的橘子》(1962)等等许许多多作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