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帝脸色大变,也想到了这件事会造成的深远影响。那于志同昨夜自缢身亡,今天一早,他府上的下人发现后慌忙冲到官府报案。不到一个时辰,这件事的始末就被传开,如今整个京城几乎都在讨论这件事。
要说背后没人推波助澜,天和帝是不相信的,可是说到底,也只能怪虞稷不争气,有千万种方法可以解此困局,偏偏他却用了最愚蠢的一种。有时候天和帝都怀疑,他到底是不是自己和皇后的儿子,难不成是好竹出了歹笋?
眼下上书房里御史台的人咄咄相逼,宫外的那些人恐怕也会有所动作,若是不能给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解决办法,恐怕会连累他威严扫地。
天和帝心里正在想办法,他那拉胯的儿子居然又开口了。
“左大人,这事怎么能怪本王?要不是他自己心虚,何必要去寻死?再说了,他的孙儿本王根本就没抓到,他不过是怕澄清真相后颜面无存罢了!”
这一句话就像一把火点在草垛上,轰得一下便烧了起来。御史台的几人轮番引经据典,将虞稷脑子都说蒙了。最后,他们痛哭流涕,请求天和帝一定要为于御史讨回公道,不然他们就要辞官了。
天和帝头痛欲裂,突然想起了什么:“大理寺卿穆远修何在?”
于御史的家丁去了县衙报案,可是这次死的是朝廷四品大员,县衙不敢接手,直接呈到了大理寺衙门。穆元修因上次担任钦差破获大案有功,连升两级,由大理寺少卿变成了大理寺卿。虽说职位只是少了一个字,可地位却大不相同了,没有了顶头上司,偌大的大理寺成为了他的一言堂。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了上常朝的权利,自此更向权利中心靠拢了。
但穆远修并没有飘飘然,大部分的案件都还是自己亲手调查的,就像今天这起案件,虽然很明显是自缢,可他还是亲自去府上调查取证了。
说曹操,曹操到。天和帝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小太监从门外进来通报,说是大理寺卿求见,说有重要线索禀报。
天和帝此时急需一个人过来转移视线,立刻就让他去传人进来。
御史台的几个还想再说,被左御史以眼神制止,横竖今天都得把这件事处理了,也不急于一时,逼迫太紧说不定会让圣上迁怒于他们。
穆远修很快就进来了,他表情严肃,行礼之后说道:“圣上,于御史一案存有疑虑,微臣认为,他并不是自缢身亡的。”
在场的众人都惊了,按照于御史府下人描述的场景,他分明就是自缢的,怎么这会穆远修跳出来反对?不是自缢而亡,难不成还是有人谋杀他?
天和帝同样也十分惊讶,他忙问:“爱卿何出此言?速速道来!”
穆远修道:“回圣上,是这样的,微臣到了于御史的卧房后,先查看了一番房内场景,从现场的状况来看,好像确实是自缢身亡。但当臣清查了于御史的一些遗物后,却在里头发现了一封他昨夜所写的奏折,正是里头的内容让微臣心生疑窦,于是派了仵作验尸,最后发现,在于御史自缢之前,就已经死了。”
“此话当真?”天和帝道,“奏折上所书为何?还不快呈上来了。”
穆远修从怀里掏出那本奏折递给张福海,天和帝接过后,将一位翰林学士召过来问道:“吴爱卿,你看看,这是不是于爱卿的字迹?”
翰林学士每日要负责分拣奏折,而御史台呈上的那些弹劾别人的奏折,都由这位吴大人分拣出,他几乎认得每一位御史的字迹。
这位吴大人接过仔细查验,之后慎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这确实是于御史的笔迹无疑。
天和帝再次接过奏折,翻看里头的内容,发现这是一封请辞信。于御史在里头言辞恳切地表示自己难堪大任,希望天和帝能准许他请辞回老家。
天和帝看过以后,将里头的内容告诉了在上书房的大人们,他们听了,不免也觉得于御史的死确实有些问题。试问一个决定自缢的人,怎么会写这样一封请辞书呢?
“你说他在自缢之前便死了又是怎么回事?”天和帝追问道。
穆远修拱了拱手:“启禀圣上,微臣派人检查了于御史的尸体后,发现他的颈部有勒痕,颈上舌骨断裂,而自缢身亡者,一般都是死于窒息,并不会弄断舌骨。故微臣推断,于御史并非自缢而亡,而是被人勒死后吊上去的。”
穆远修说话时的表情不容置疑,在场的大臣们也没有怀疑的,论查案,他们可比不过大理寺的人,而穆远修此人一贯冷面无私,刚正不阿,自然也不会被别人收买。
原本明朗的案件突然变了,而被怀疑逼死了于御史的虞稷,这会儿终于扬眉吐气,他站起身道:“父皇,现在大家清楚了,那于御史分明是被人杀害的,可不是我逼死了他。”
看着虞稷那副得意扬扬的样子,天和帝心里一阵无力,现在还要强出头,是怕那些人找不到罪状推到他身上吗?
果然,在询问了于府家丁们昨晚有何异状后,有一个家丁一口咬定,除了虞稷上了门之外,其他什么动静也无。另外,他们府上整晚都有人巡逻,院墙也高,于御史的书房又在最中间,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在重重包围之下,闯进去悄无声息地杀了于御史。
于是大家的目光又转移到了虞稷身上,莫不是他威胁不得后恼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这于御史,然后再伪装成自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