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陆逊说:刘备很狡猾,经历的战事多,思考问题精密而集中,开始不能
触犯他。&ldo;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rdo;这时才是进攻刘
备的良机。于是吴军向蜀军实施火攻,大破连营40余座,刘备只好率残部逃
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这时,吴将建议陆逊乘胜追击,活捉刘备。足
智多谋的陆逊没有采纳,及时收兵,北防曹魏乘机进犯。不出陆逊所料,魏
文帝曹丕率重兵集给于江陵,伺机攻吴。由于陆逊早有防备,曹丕见无机可
乘,只好就此作罢而归。陆逊谋略成功之妙,就在于诱敌深入,造成了刘备
的错觉,一举获胜。同时,进退适宜,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曾以吴蜀彝陵
之战,说明后发制人的重要性。
第二、&ldo;迂直之计&rdo;可变被动力主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我军
四渡赤水就是光辉范例。当年我军被围困在前有长江,后有乌江的狭窄地区,
以3万疲惫之师,抵御45万精锐之敌,处于十分被动之中。在这生死攸关的
重要时刻,毛泽东巧用&ldo;迂直之计&rdo;,以各种样式佯动,忽东忽西,忽南忽
北,忽进忽退,调动敌人,避实击虚,经过四渡赤水之后,红军挥戈经云南
北上,巧渡金沙江,终于摆脱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由被动转向主动。
第三、&ldo;迂直之计&rdo;可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
与敌相比力量悬殊很大。蒋军总兵力是430万人,我军才120万人。敌人依
仗强大的兵力和优势装备,向我解放区推进。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提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
步后退,主动放弃一些城市,让蒋介石去背包袱,迫敌分散兵力,尔后各个
击破。1946年7至10月,敌人占领城市153座,我收复了48座,失掉105
座。解放战争第一年,敌占城市385座,我占288座,敌净得47座。敌人占
的地方多,守备兵力用得多,机动兵力就少,便于我一口一口地吃掉。一年
中,敌人每占一城,平均损兵24万人。到1947年6月,敌总兵力由430
万减少为370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为150万人。我军由开始的
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由60万人上升到95万人。武器装备
亦有很大改善。到解放战争第三年,敌军只有290万人左右,而我军增至500
多万人,从总体上改变了敌优我劣的态势。
&ldo;迂直之计&rdo;不仅适用于敌强我弱的情况,即使是我强敌弱的情况下也
同样适用。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指导我军围歼白崇禧集团和胡宗
南集团时指出:&ldo;我们对白崇禧及西南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