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合格的重要标准
&esp;&esp;能否担当,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战略思维、价值追求等情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种精神、底气、境界的鲜明反映,也是一个人品格、素质、责任的综合体现。因此,勇于担当,争做新时代尽责有为好干部,不能就担当论担当,而是要跳出担当看担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担当,不断深刻认识和把握担当问题。
&esp;&esp;★坚定信仰,自觉担当
&esp;&esp;信仰是担当的基石。信仰坚定,必能自觉担当。坚定信仰自觉担当,体现的是一种魄力、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党员干部责任感、使命感的外化表现,彰显的是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理想、情怀。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信仰是心灵的绿洲。”总书记更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多次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时刻坚守理想信念,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的事才会得以避免,在各种诱惑、挑战面前才能保持“金刚不坏之身”。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才会为了革命胜利,敢于牺牲,视死如归;和平建设时期,才会有很多优秀领导干部为了改革建设和人民群众利益,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esp;&esp;《尚书》有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坚定信仰自觉担当,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呈现在“口碑”上;要说到做到,更要说好做好,做出业绩,做出成效,用行动兑现,拿成绩说话,让群众认可。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生是硕果累累,还是庸碌无为,全在于拥有什么样的信念。
&esp;&esp;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利益取向、生活方式相互渗透、互相激荡,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做到心明眼亮,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作为领导干部,当前,坚定理想信念最关键是要坚定“三个自信”。一要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中国科学发展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最强有力的现实支撑。二要坚定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和勃勃生机,展示了其无可置疑的科学性。三要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定“三个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对党的信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esp;&esp;★把握时势,睿智担当
&esp;&esp;“识时务者为俊杰。”担当不可随心所欲,成功不会唾手可得。把握时势才能有效担当,不识时务往往陷入虚无和盲动。把握时势,要着眼全局,顺势作为。在变化的形势面前,往往存在着三类人:一类人知道形势要变了,抢在变化之前顺势变;一类人感到形势已变了,不得不跟着变;还有一类人根本没发觉形势变了,守着摊子不知道变。做一个能担当的人,无疑要选择,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要真正贴近群众。坚持情为民所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群众心心相连。要切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离开桌子、深入基层、走进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与群众思想上心贴心、交流上零距离,做到心里想着群众、真正了解群众。二要真诚关心群众。坚持利为民所谋,知晓群众冷暖、善谋群众利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多做顺民心的实事,多办暖民心的好事,树立亲民、为民、帮民、富民的良好形象。三要真心服务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敞开门”虚心纳谏,“请进来”谈心交流,“走出去”把脉问诊。要开展经常性的调研活动,突出抓好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归纳综合等工作,做到深知、深思、深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夯实科学发展根基。
&esp;&esp;★担当源于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esp;&esp;古人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领导干部的胸怀,首先应体现为一种自觉,一种在大局下的自觉。当前,最大的大局,是加快发展。我们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大局来谋划,围绕这个大局来推进,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我们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小局”,但“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小局”是大局之下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发展,允许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大干快上,但大战略不能变,主基调不能变。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绝不允许各行其是。
&esp;&esp;坦诚相待,坦诚做事,光明磊落,如一泓清泉,清澈透明,人会活得很轻松;彼此戒备,彼此设防,防不胜防,工于心计,遮遮掩掩,人会活得太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古人的告诫,积淀成一种处世哲学,让人不敢说真话、知心话,成天套话、空话。看似和谐共事,实则背后使“小动作”。没有真诚,难有团结,更难成事业。与其这么劳心,何不潇洒走一回。讲真情谊,说真心话,才是真负责。大胸怀,才是大团结,才是大智慧!
&esp;&esp;胸怀崇高,追求崇高,才能脱离低级趣味,保持高风亮节,才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孙中山先生曾手书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让人震撼。曾几何时,有一句时髦语言叫“拒绝崇高”,好像崇高落伍了、经典不时尚了,其实不然。“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关注天空的人,一定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崇高不会过时,长征精神、抗旱精神、学经典,同样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
&esp;&esp;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对党员干部而言,坚守担当,就是坚守职责;忠诚担当,就是忠诚使命。面对发展中的难事,是退避三舍、推卸责任,还是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体现着精神状态,折射着思想境界。凡勇于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公、为民,为他人而奉献、献身;凡不敢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自己,只顾个人利益得失,只会念叨自己的那一点小九九,活得就卑微、渺小。
&esp;&esp;★大事面前堪担当,关键时刻有作为
&esp;&esp;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开拓事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同等条件下,工作效果如何,比的是精神状态;在客观条件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靠的也是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干事创业的“内动力”,是博弈较量的“软实力”。在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能不能推进事业发展,取得成功,精神状态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是社会的导向和风向标。越是发展的任务重、困难多,领导干部就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抢前争先,做到大事面前堪担当,关键时刻有作为,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形象、奋力争先的姿态、奋勇向前的气魄,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外在表现。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浑浑噩噩的人是不会做到勇于担当的,也是不可能勇于担当的。
&esp;&esp;晋朝时,匈奴人占领中原。晋大将祖逖危难中请命,带着一小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祖逖手拿船桨,拍打船舷,向大家发誓:“我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祖逖敢于担当的气概和豪情,感动和激励了随行的壮士,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很快得以收复。祖逖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担当的勇敢精神,一直被后世所敬仰和传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就有这样一些敢于担当的人,他们秉承“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昂扬斗志,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敢于担当背后的勇气、良知和才干,也赢得了无数人的赞叹。
&esp;&esp;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任重而道远。每个党员干部同样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状态,具备勇于担当的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无限的活力和干事业的激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