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含笑拊掌,说道:&ldo;张子周游列国,见多识广,所言所论,字字珠玑,苏代佩服!按张子所论,五国之兵的确是乌合之众,完全不堪一击。可在下有一事相问,张子敢接否?&rdo;
张仪看了苏代一眼,见他目中闪烁着狡黠之色,知是定有诘难,但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说道:&ldo;苏子只管说来便是。&rdo;
&ldo;人有羞耻之心乎?&rdo;
张仪一愣,道:&ldo;自然是有的。&rdo;
苏代微哂道:&ldo;前有五国相王之败,乃因各国其心不合,后有挈桑会盟之鉴,秦国虎狼之心昭昭,此番五国之间,即便再有间隙,但到了战场上也必会协同作战,届时百万雄兵,压向秦境,哪怕是每人射一支箭,函谷关之城墙也将是千疮百孔。&rdo;
魏罃一直认认真真地听着,此时突然用手一拍几案,扯着一把有点儿含糊不清的嗓子道:&ldo;妙论,当真是妙论,今日我能听到两位名士纵论天下大势,端的是大快人心!&rdo;说完之后,魏罃顿了一顿,又道:&ldo;不过,出兵伐秦毕竟是大事,容我与众臣商议后再作定夺,请苏先生先回去休息,等我回复,可好?&rdo;
苏代应了一声,向魏王拜了一拜,转身退下。张仪看着苏代离开,然后回身,把双手一拱,正要说话,魏罃却摆了摆手道:&ldo;都不用说了,此事待我想想,退朝吧。&rdo;
正如公孙衍所想,魏罃并不想出兵参战,但也不敢公然与列国对立,于是派了五万兵马,由公孙衍领兵,虚张声势。并交代公孙衍,只作应和,不可作战。
如此苏代的合纵伐秦大计终告成功,于公元前318年秋,韩、赵、魏、燕、楚各自点兵出征,除了义渠尚没反应之外,其余诸国大军均压向函谷关。
函谷关外,草木枯衰,尘沙弥漫,一派萧瑟景象。
关内的将士前两天就收到了五国来攻的消息,因此加强了布防,这天一大早,虽说东方才露鱼肚白,却有很多士兵在忙碌地搬运檑木滚石。不知何时,突有人惊叫了一声,&ldo;快看,联军来了!&rdo;
城内一阵慌乱,士兵们纷纷跑上城头去看。果然,在几里之外,尘土大起,隐约间只见戟戈如林,旌旗招展,战马嘶鸣,黑压压的一片,一时难以分清到底有多少人马。
在士兵们议论纷纷之时,早有人去向守将禀报。那关隘守将听闻后,却并不慌乱,说道:&ldo;函谷关地处深险谷地,车不方轨,马不并辔,道路狭窄,人马多了反而施展不开,联军决计不敢领数十万人马前来扣关,所以我等只需据险而守,等待援军即可。&rdo;
斥候快马入京,一路奔向皇宫,手持一份战报提交到了嬴驷手里。
嬴驷看完战报,然后将战报紧紧地捏在手里,咬牙切齿地道:&ldo;来得好快!&rdo;
很显然,这一次的势头要猛过前一次的五国相王,虽然同样是五国围秦,但是五国相王时的中山小国换成了楚国,而且有了前车之鉴,这些国与国之间的配合度必然要好于前一次,所以对秦国来说,此番的形势明显更加严峻,甚至可以说是秦建国以来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
&ldo;快传庶长来见!&rdo;张仪不在秦国,在这危急关头,嬴驷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号称是&ldo;智囊&rdo;的嬴疾。
嬴疾虽然不知道目前五国联军确切的消息,但在几天之前就已得知了列国伐秦之事,连日来一直在盘算着如何应对,一听秦王宣召,就立马动身去了宫里。
嬴驷见到嬴疾也不加客套,直接拉了他来到那张羊毡地图之前,指着图道:&ldo;赵国十万大军已到了渑池(今河南西部渑池县),由赵公子渴领兵,距函谷关三十里;十万韩军目前在洛水一带,由太子奂领兵,此人功利心重,到时求功心切,估计会与赵军会合扣关;楚国在武关一带,号称是兵甲三十万,燕、魏两国的动向目前尚不明确。&rdo;
嬴疾目不转睛地看着地图,良久没有说话,眉头却是越皱越紧,&ldo;目前且不去说魏、燕两国会出多少兵力,单是赵、韩合击函谷关,楚国攻打武关,这两方面合起来便是五十万大军,形势不容乐观。&rdo;
嬴疾看了眼嬴驷,迟疑了一下,问道:&ldo;王上的意思,此番是和是战?&rdo;&ldo;打!&rdo;嬴驷两眼一突,冲口便道:&ldo;前有公孙衍的五国相王,现在又是苏代的合纵攻秦,说明什么?说明上一次打得还不够狠,打得他们还不够痛!求和?嘿嘿,这一次割地求和了,下一次他们得寸进尺了便又如何?&rdo;
嬴疾眉头一沉,先是点了点头,而后又问道:&ldo;义渠和齐国方面可有动向?&rdo;
嬴驷道:&ldo;义渠目前尚没有动静,我已派人送去金钱女人,以安其心;齐国方面也派出了使者前去,我估计以田辟疆(齐宣王)的为人,很可能会像上次一样,先是坐山观虎斗,待有可乘之机时,会在燕、赵背后捅一刀,捞些便宜。&rdo;
&ldo;既如此,臣愿领兵。&rdo;
&ldo;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rdo;嬴驷笑道:&ldo;说说如何打?&rdo;
&ldo;化繁为简,重点打一路。联军虽众,可其心不齐,只要我们首战得胜,联军必军心动摇。&rdo;嬴疾把手一指地图上的函谷关位置,&ldo;就打韩、赵这两只出头鸟,但要将他们打下去了,后面的联军必乱。&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