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下体内腹|内侧|五脏|心、肺|气|筋骨|阴经
阳|上体外背|外侧|六腑|肝、脾、肾|血、津液|肌肉、皮毛|阳经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加以概括。把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阴阳,称之为“阴阳平衡”。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内的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维持阴阳双方相对的协调平衡,从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稳定进行,即《内经》的“阴平阳秘”。
如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二者互相依存。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就人体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属阳,机能抑制属阴;功能亢进属阳,功能减退属阴。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知识拓展
“稳态”与“阴平阳秘”
生理学中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表现为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故中医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阴阳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与“稳态”相似,可参考理解。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病机学把病理状态下的阴阳,称之为“阴阳失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人体的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的结果。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也有阴精与阳气两部分。所以,阴阳失调,多表现为体内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可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来概括。
1。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体内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偏亢过盛,并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因是邪气侵犯,正气不虚,故为实证。其表现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胜则热指阳邪侵入人体,使体内的阳高于正常,形成阳偏胜。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偏胜,即出现热象,壮热、面红、目赤、口干、便干等表现。阳盛,制约阴的力量也超出正常水平,必然导致阴液的损伤,使阴不能发挥滋润的作用,故称“阳胜则阴病”。
(2)阴胜则寒阴邪侵入人体,则体内的阴高于正常,形成阴偏胜。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偏盛,易出现寒象,如恶寒、肢冷、大便泄泻、小便清长、舌淡等症。阴盛,制约阳的力量超出正常水平,使阳不能发挥正常的温煦作用,故称“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指体内正气不足,阴或阳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所致的阴阳失调。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阴显得相对偏盛,阴胜则寒,故阳虚出现畏寒肢冷、面色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17420140822150733imagesorigimage3。jpg
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寒证的表现;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盛,阳胜则热,所以临床多出现潮热、低热、五心烦热,颧红、口渴、舌嫩红、少苔等热证的表现。由于阴阳偏衰属于正气不足,故所表现的热和寒都是虚证,被称为虚寒证、虚热证。如《素问·调经论》所云:“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复杂,但就其阴阳属性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而已。“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为病机的总纲。
3。阴阳互损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后则可导致阴阳俱损的阴阳两虚证,此即慢性病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4。阴阳转化指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出现的病理变化,阳证转化为阴证,或阴证转化为阳证。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出现疾病的转化,一般是病情加重的表现,故临床上要及时治疗,不让其产生转化的条件。
(四)用于辨证论治
从四诊收集症状和体征,到辨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最后到选方用药,都可用阴阳概括和指导。
1。四诊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皆可用阴阳来分析。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多言者属阳,语声低微、寡言者属阴;问诊心烦喜冷饮、便干溲赤者属阳,不烦喜静、口不渴、便溏溲清者属阴;手足热,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手足凉,脉沉迟细小者属阴等。
2。辨证辨证,就是诊断。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总纲,而阴阳辨证又是八纲的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临床上,病情虽然复杂,但其病变部位、性质及证候的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不是热证(阳),就是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不是实证(阳),就是虚证(阴)。故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3。归纳药物性能对于药物的性能,主要是从药性、味和升降沉浮等方面用阴阳加以概括。一般而言,药性寒、凉者属阴,温、热者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辛、甘、淡者属阳;其作用趋向,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表1-3)。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表1-3药物阴阳性能归纳表
项目|药性|药味|作用趋向
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
4。确立治则治法由于偏胜偏衰的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阴阳使其重新恢复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称之为调整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根据阴阳盛和衰的不同表现,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方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属“实者泻之”的内容,用于阴阳偏胜的实证。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用寒凉药物以清热,谓之“热者寒之”;对于阴盛所致的实寒证,则应用温热药来祛寒,谓之“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是治疗阴阳偏衰的虚证原则。阴虚不能制阳所致的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而要以滋阴药以补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约阴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双补。
所以,诊治疾病,主要是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和具体功效选择适当药物,使疾病过程中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