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中医学专业课程有哪些 > 第一节 月经病(第5页)

第一节 月经病(第5页)

(四)阴虚血燥

临床表现:月经由少而逐渐闭经,五心烦热,烘热汗出,心烦少寐,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生地、熟地、白芍、知母、麦冬、地骨皮、甘草)。

(五)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

(六)寒凝血瘀

临床表现: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白芍)。

(七)痰湿阻滞

临床表现: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疗原则:豁痰除湿,活血通经。

方药:丹溪治湿痰方(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

八、痛经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一)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量少淋漓不畅,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或伴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治疗原则: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

(二)寒凝血瘀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三)气虚血弱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或者圣愈汤(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

(四)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延胡索、桃仁、红花、莪术、丹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