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恶,各路豪杰很有&ldo;共同语言&rdo;。如&ldo;掠人妻女财产,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rdo;,以刘福通的红巾军及方国珍为最。刘福通的红巾军三路北伐,导致主战场山东&ldo;赤地千里,乡民纷纷结团练以自保&rdo;。方国珍居浙东,常&ldo;大掠沿海,荼毒生民&rdo;。至于&ldo;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败坏天理人伦&rdo;这条,更是通病。红巾军以&ldo;白莲教&rdo;为思想支柱,所过之处,甚至发生过焚烧学堂,拆毁宗庙等事。对所掠的读书人,也无不&ldo;极尽羞辱斯文之能事&rdo;。这里面例外的是张士诚,在占领苏州后&ldo;修儒尊孔,礼敬文士&rdo;不假,却很快沉溺于和文人们的饮宴诗文唱和,全然是宋徽宗做派。至于&ldo;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rdo;,元末农民军,多未受过正规训练,起事时遇到腐败元军,尚能战而胜之,后来元廷启用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等名将,整顿了&ldo;正规军&rdo;的战斗力,便使多路义军连连败绩。最要命的恰是&ldo;此义军与彼义军之间,相互猜疑,互相攻伐&rdo;。诸路&ldo;反元豪杰&rdo;,几年征战下来,相互之间的征伐次数,远甚于和元政府军的作战次数。
如此&ldo;九恶&rdo;泛滥,又何谈&ldo;一统天下&rdo;。
所幸彼时元朝气数已尽,虽有王保保等名臣辅佐,但朝政腐败,皇帝昏庸,宗室王公之间相互倾轧,内战不休,比南方的&ldo;义军&rdo;好不到哪里去。于是有了朱元璋逐鹿天下时的情形,元朝灭不得南方诸&ldo;豪杰&rdo;,可诸&ldo;豪杰&rdo;也成不了大事。长江为界,南北分裂割据,互相对峙,最终问鼎天下的会是谁?
在这场天下纷争中,最终的胜利者,必然是一个&ldo;九恶&rdo;中&ldo;犯&rdo;得最少的人,若能把&ldo;九恶&rdo;变成&ldo;九不恶&rdo;,这个人,终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王者。
于是,朱元璋脱颖而出了。
【三】
朱元璋怎样开始做&ldo;九不恶&rdo;?他又怎样做到?朗声一笑容易,条条付诸实施可就难了。在这之前,他本是草头百姓,家中闹饥荒,父兄横死,无奈之下出来闯世界。先做僧人,后来僧人做不下去,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得到赏识成为爱将,却屡次卷入当地红巾军的权力斗争中,终于下定决心提兵另闯天地。之后步步为营建立&ldo;根据地&rdo;,及至打下南京,有了自己的地盘,等来了元末第一谋士刘基。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虽说&ldo;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do;,可历代争天下,最终得势的多是世家豪族,所谓农民起义,虽喧嚣一时,却免不了给别人做嫁衣裳,逃不了覆灭的厄运。
从大泽乡起义至元末,一代代有人揭竿而起,一代代重复相同的失败,根由恰是&ldo;九恶&rdo;难改。之所以难改,应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句话:&ldo;农民起义之所以重复相同的失败,只因为他们是农民起义。&rdo;
既是&ldo;农民起义&rdo;,招兵买马,自然脱不了古代各类怪力乱神,所谓&ldo;明教&rdo;&ldo;白莲教&rdo;甚嚣尘上,自然为&ldo;读书人&rdo;所不齿,也自然多瞧不起&ldo;读书人&rdo;,于是&ldo;亵渎圣人之道&rdo;也就正常。起义者多是官逼民反的贫民,既敢起义,心中自然有恨,有恨则仇富,仇富则免不了滥杀滥抢。起义领导者也多为&ldo;草寇&rdo;,有长远眼光的不多,于是更&ldo;杀伐无度&rdo;。庄稼汉出身的农民,从将领到士兵,皆没受过正规军事训练,除却少数无师自通的军事天才,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起义多是自发,没有明确的纲领与目标,一旦遇挫,自然内部涣散,分崩离析,各支起义队伍所属不同,既无眼光,自然计较眼前利益,自相残杀也就不奇怪……所谓&ldo;九恶&rdo;,换位思考,发生在农民起义身上,却是正常。
但&ldo;正常&rdo;的后果很严重,滥杀的结果是民心丧失,失民心,如何得天下,&ldo;亵渎圣人之道&rdo;看似快意,但封建社会,朝廷是上层建筑,&ldo;读书人&rdo;和&ldo;中小地主&rdo;是基石,基石坍塌,又怎能成大业?
所以封建社会历代&ldo;反封建&rdo;的农民起义领袖,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覆灭;二,决裂&ldo;反封建&rdo;的身份,成为&ldo;封建主&rdo;。两个选择间命运拐点的信号灯,就是这来自农民起义自身的弱点,无法避免的&ldo;九恶&rdo;。
刘基之所以选择了朱元璋,就是因为&ldo;九恶&rdo;,朱元璋之前已经避免了一些。
比如&ldo;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败坏天理人伦&rdo;这条,起初的朱元璋也曾轻视文人,但是自招纳了李善长后,开始着力笼络知识分子。其军队每攻下一城,必设&ldo;礼贤馆&rdo;,用以招纳知识分子。对当地的名士才俊,更是软硬兼施,试图收为己用,刘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朱元璋身边的。&ldo;攻伐无度,形同流寇&rdo;这条也极力避免,从白手起家至占据南京,可谓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且采用朱升的&ldo;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rdo;之策,耐心壮大自己的实力。&ldo;粮饷不能自足,临阵不知兵法&rdo;这条,朱元璋也是另类,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晋升为吴国公开始,他就在所辖的淮西地区推行屯田之策,占领南京后,又将此政策推广至南京地区。其部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更为不世出的名将,所谓&ldo;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rdo;,虽有存在,却不严重。在当时的&ldo;众豪杰&rdo;里,论&ldo;九不恶&rdo;,朱元璋无疑是做得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