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不容青史尽成灰帝都亡灵 > 第390章(第1页)

第390章(第1页)

战功冠绝诸兄弟之上的朱棣,在当时的诸藩王里,是个口碑甚好的人,既无秦王的骄横,更无晋王的奢靡腐化。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随朱元璋巡视老家凤阳时,他就留心民间疾苦,史载&ldo;民间细事,无不究知&rdo;。自就藩以来,在其属地爱惜民力,巩固军屯,协助地方官员发展生产,在洪武十八年,二十年两次调拨军队,协助地方府衙兴修白沟河、滦河水利,多次亲临工地&ldo;带头示范&rdo;,终使当地&ldo;灌溉千里&rdo;,营建北平城时,动民夫数万,&ldo;补恤甚厚&rdo;。边境操练演军时,但凡有践踏民田,毁坏百姓财物的行为,一律重金补偿。划定军队屯田范围时,强调&ldo;不与民争利&rdo;,曾将怀来附近千亩良田让与附近农户,&ldo;另择低洼贫瘠之地屯耕&rdo;。对待麾下兵将以及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也毫不手软,多次接受乡民诉状,上书朱元璋揭发当地府衙的不法行为,惩治多名贪官污吏。对其军中兵将的扰民行为也毫不姑息,先后重办数名曾追随其出生入死的亲兵。特别是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掌管北平军械钱粮的司谷(相当于后勤部长)刘通贪墨事发,朱棣令刘通持刀,与麾下遭克扣的30名士兵相搏,顷刻间刘通就被剁成肉酱。甚至在多年后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派大军征缴前,国公徐辉祖就建言:燕王&ldo;深得民望,军纪严明,冠于九边,不可轻视也&rdo;。

在洪武朝时代,不仅朱棣属地的官民对朱棣称誉有加,就连当时朝中以&ldo;忠直敢言&rdo;著称的几位&ldo;直臣&rdo;,对他也赞不绝口。敢于纠劾权贵的监察御史韩宜可,一生揭发权贵重臣无数,却唯独对朱棣推崇不已,其弹劾晋王的奏章里写道:&ldo;若诸王以燕王(朱棣)为楷模,凡事以安民俭省为首任,实为大明之福。&rdo;太子朱标巡视北方,归来后在为晋王、秦王开脱的同时,也称赞朱棣&ldo;四弟安民营边,仁勇兼有,为边陲柱石也&rdo;。对素来痛恨贪官污吏,崇尚简朴,重农爱民的朱元璋来说,这一切自然为朱棣增加了不少&ldo;印象分&rdo;。

朱棣的目标显然不是做&ldo;柱石&rdo;,心怀大志的他,能让朱元璋彻底放心,是因为他的&ldo;不争&rdo;。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三年,朱棣两次北征得胜,卓越战功,只得到朱元璋&ldo;宝钞十万贯&rdo;的封赏,与他的那位临阵脱逃的三哥晋王无二,晋王得赏后尤嫌不足,时常牢骚满腹,朱棣反而毫无怨言,相反屡屡上书,坦言自己&ldo;功不及赏&rdo;。如此&ldo;谦虚谨慎&rdo;,自然让朱元璋心中的天平倾斜。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之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棣侦得朱元璋对蓝玉日生不满,遂向朱元璋进言:蓝玉是&ldo;跋扈将军,日久将尾大不掉,恐祸及太孙(朱允炆)&rdo;。令朱元璋杀心顿起,次年大兴&ldo;蓝玉案&rdo;,株连数万人。凭此举,朱棣既向朱元璋表明了&ldo;立场&rdo;,彻底打消了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又除掉了日后自己起兵夺权的最主要对手(蓝玉是太子朱标的舅舅,也就是未来建文帝朱允炆的舅爷),可谓一举多得。

纵使朱棣巧妙&ldo;表现&rdo;,朱元璋也对他器重有加,但在朱元璋眼里,朱棣只是个&ldo;柱石&rdo;,做不得&ldo;天子&rdo;,原因正在&ldo;棣儿类我&rdo;的一句话上。朱元璋对接班人的要求,是一个宽容的&ldo;仁君&rdo;,而不是自己&ldo;刚猛治天下&rdo;的翻版。&ldo;类我&rdo;的朱棣自然是不符合要求的。而就实力而言,朱棣尽管权镇一方,在当地&ldo;深得民望&rdo;,其军队也&ldo;骁勇冠九边&rdo;,但若对照一下孟森在前文关于朱元璋中央与藩王关系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到,朱棣的边上,是两个已被&ldo;治服帖&rdo;的哥哥秦王和晋王。且不说中央以全国治一隅的优势,单是这两个已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藩镇对他的牵制,就令他难有动作。这个&ldo;权力的平衡&rdo;,若无意外,朱棣是无法打破的。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纲病逝,在朱棣这个中央的&ldo;最大威胁&rdo;浮出水面的同时,也扫清了朱棣起兵的障碍。秦、晋两王的继任者朱尚炳和朱延喜年纪尚轻,防卫蒙古勉强可以胜任,出兵与朱棣争锋却不是对手。两大藩镇对朱棣的牵制不复存在,最终有了&ldo;靖难之役&rdo;3年的战火连天。清赵翼就曾为此感慨:天佑燕王,祸及苍生。

对苍生来说,这样的&ldo;天意&rdo;究竟是&ldo;福&rdo;还是&ldo;祸&rdo;,清大儒谷应泰对此的看法是:&ldo;靖难三载,虽杀戮甚重,藩镇之患却终消解,倘无此役,任诸侯尾大不掉,唐末割据恐重演也。&rdo;此言确有道理,因洪武末年的夺嫡之争而造成的&ldo;靖难之役&rdo;,其结局虽令建文帝丢失宝座,但篡逆成功的朱棣此后厉行&ldo;削藩&rdo;,不断解除藩镇的权力,终建成了大明朝的&ldo;中央集权&rdo;,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否则,若干年之后,明朝很可能演变出唐末五代十国的乱象。靖难之祸的结局,确实是&ldo;福所依&rdo;。

这场变乱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靖难之役后,登上龙位的朱棣为防诸藩王&ldo;有样学样&rdo;,下诏将九边&ldo;藩王&rdo;逐一内迁,导致北方防务松懈,长城以南明朝防卫蒙古的各类&ldo;缓冲地带&rdo;逐渐沦陷,蒙古部落日益南下,肆虐大明边关。&ldo;土木堡之败&rdo;的伏笔即由此而种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将驻扎在开原的韩王朱松及其属下&ldo;三万精兵护卫&rdo;,尽数南迁至福建,在当地任命部落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大明&ldo;建州卫指挥使&rdo;,世袭镇守。200多年后,这个世袭镇守的家族,崛起了一个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福兮,实为祸所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