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罗斯福和民意向背
在美国废止禁酒法【废止了美国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在三十年代初期,&ldo;废止&rdo;(repeal)这个词只指废止禁酒法。】之前,本尼托&iddot;墨索里尼公开说过,&ldo;美国的事情,两句话就说完了:一是酒禁问题,一是林白事件【指林白的婴儿被绑票并且遭杀害事件。‐‐译者】。&rdo;这是极权主义者定下的教条:美国是走私犯和绑匪横行的国家。接着人家问他,美国的外交政策怎么样。他回答说,&ldo;美国没有外交政策可言。&rdo;这回可惜&ldo;领袖&rdo;的话倒是近乎事实。罗斯福在首次当选总统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根本没有提到国外的事情。他不准官方提出任何参加国际联盟的主张,而且第一回在国际舞台出现,就把1933年的国际货币和经济会议(这是旨在使金本位国家团结一致的会议)搞垮。在经济学家中,只有约翰&iddot;梅纳德&iddot;凯恩斯一人为此高兴,他以为管理通货制比金本位制好,所以说罗斯福&ldo;做得对极了&rdo;。可是总统这样做,并不是由于受到凯恩斯的理论的影响。他要先把国内事情整理就绪,再去对付海外的威胁。他这是有意识地先处理国内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不顾对国际友好关系有无妨碍。
五年之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挥舞铁拳,罗斯福就改变做法了。可是世界和平岌岌可危,早已显而易见。在罗斯福竞选第二任总统之前,墨素里尼已经强占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已经战火熊熊;德国已经重整军备,占领来因区,而且尽管赫尔安慰美国人,说德国政府不再迫害犹太人了,犹太人在那里还是活不下去,1935年逃住美国的有八万之多。在东京,好战的少壮派军官加紧促使昭和天皇政府走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道路;有个日本小兵溜过芦沟桥去逛中国窑子,日军司令就硬说中国人把他绑架,发动对北京和天津的进攻。阿米莉亚&iddot;埃尔哈特当时是美国最有名的女飞行员,她大概在飞行途中发现了日军在委任统治地马里亚纳群岛构筑工事;至于日军逼她降落,把她杀害,这看来几乎是毫无疑问了。她的惨死当时无人知道,可是各报首页屡次登载过日本人挑衅的新闻,所有这些挑衅行为的目的似乎都是想试探一下美国是否怕战争。
果然,美国是怕战争的。国务院也曾向日本提过抗议,并且不着边际地谈过什么&ldo;道义上的制裁&rdo;。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赫尔都表示,他们对&ldo;世界舆论&rdo;的作用具有信心,好象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种神秘的东西,独裁者们一碰到它就不敢动了。国会通过了几个保持中立的法案和决议,总统颇为勉强地一个个签署了。他之所以感到勉强,是因为不愿自己的权力受到任何限制,其实总统的外交方针和国会的意见很少出入。罗斯福的新政对外国没打什么主意。美国跟二十一个拉丁美洲国家签订了中立协约,在签订协约时,赫尔说得一清二楚:美国最希望的是不受干扰。前任总统胡佛的决定,罗斯福赞成的虽然不多,但是拒绝与英国联名谴责日本侵略满洲却是其中之一。
在大萧条时期,这样做基本上是对的,因为国内问题要政府全力以赴。可是1934年的&ldo;约翰逊拖欠战债处理法&rdo;(禁止贷款给战债未清的国家)和1935年的&ldo;皮特曼中立决议&rdo;(明白告诉世界各国,美国决不帮助被侵略的国家)可就毫无道理了。这些法案只能使德意两国独裁者横行无忌,却把美国总统的手脚绑住了。因为总统发表过意见,说上述办法有毛病,又说应该支持世界法庭,孤立主义的高级吹鼓手就大为生气。查尔斯&iddot;a比尔德写道:&ldo;罗斯福总统相信自己有责任帮助解决欧亚两洲年深月久的争执,所以每逢美国国会和人民要限制他干预外国事务的权力,他都要抗拒。要是欧亚两洲发生大战,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很快就要把美国拖进去。可是结果会如何呢?无论美国战败也好,战胜也好,在和平会议上,美国总要上当吃亏。&rdo;
事实上,即使美国当时想立即干涉国外事务,也不可能。在罗斯福总统首任期间,美国军事建制继续削减,以致全国兵员还少于福特汽车厂的工人。正如艾森豪威尔后来所说,美军当时的真正敌人是&ldo;经费问题,或者说,经费不足的问题&rdo;。1934年总统出巡夏威夷瓦胡岛,驻军司令为他举行军事演习。这场演习本来想搞得宏伟壮观,结果却变成了笑话:军用卡车半数发生故障,十二辆旧坦克(第一次大战遗物)也有七辆在总司令【美国总统是三军总司令。‐‐译者】面前突然抛锚,叫他大吃一惊。据1935年《幸福》月刊的报道,虽然美国步兵决定采用-1式加仑德半自动步枪,可是总数还不够装备一个团。这个月刊估计,&ldo;照现在的采购速度,单是把这种新式步枪装备美国常备军,就大约要三十年。到了那时,这种枪早已过时了。&rdo;这篇文章的题目是:&ldo;美军中都是些什么样的人?&rdo;文内说,在现役军人中,竟有一个四十七岁的中尉,一个六十五岁的中士班长。上尉平均是四十三岁。
那时好多美国人竟然觉得,军队大可不设。学者们一般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大战,是上了欧洲那些坏家伙的当,普通群众(据盖洛普民意测脸占百分之七十一)这回居然也赞成这些教授的看法了。他们以为美国经济萧条咎在欧洲,因为欧洲人拖欠了美国的战债。在&ldo;三个军人&rdo;【约翰&iddot;多斯帕索斯的反战小说。‐‐译者】、《告别干戈》【海明威的反战小说。‐‐译者】,乃至《胜利的荣誉值几个钱?》【马克斯威尔&iddot;安德森的反战小说。‐‐译者】里,知识分子们都竭力主张,为了和平,付出什么代价都值得。要是阿米莉亚&iddot;埃尔哈特惨遭日军杀害的事传了出来,当时也无人相信,因为大战时有过关于德军惨杀比利时人的夸大宣传,美国人再也不听这一套了。有个抱理想主义的中学公民科教师对学生说,&ldo;我们有的是&lso;战争部&rso;【美国的陆军部原文为&ldo;战争部&rdo;(thewardepartnt)。‐‐译者】。孩子们,要是我们也有个&lso;和平部&rso;,岂不是好?&rdo;这句话中学生理查德&iddot;h罗维尔【后曾任《新群众》副主编,《民族》周刊副主编等。‐‐译者】记住了,好几百万别的中学生也记住丁。1934年,主教派教会主教会议决议,&ldo;&lso;和平时期要备战&rso;,这是不值一钱的爱国主义者所提出的口号,教会决不响应。&rdo;对于这个决议,教徒们全部赞成。(希特勒也赞成,因为他说,&ldo;赞成和平主义的理想的人,到头来必然赞成彻底征服世界的事业。&rdo;)这位德国新元首,美国人谁也没注意;甚至对外战争退伍军人会也开展征集二千五百万人签名运动,要说服国会必须制订更多的中立法案。不过对于北达科他州参仪员杰拉尔德&iddot;p纳埃以及不少同事,呼吁倒是用不着的。这位先生是参议院军备调查小组委员会的主席,他的主要助理法律顾问就是阿尔杰&iddot;希斯;纳埃是最善于归罪于无辜的人,他竟说,美国参战,是由该死的华尔街银行老板和外国战争贩子一吹一唱造成的。他到全国各地演讲,大声疾呼说,&ldo;上次大战,我们的参战目标半点也没达到。我们做到的只是不惜重大的生命牺性,让银行老板不愁收不回债款罢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