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产生的总的影响是促使人们支持阿部和米内两届内阁所奉行的政策,即不卷入欧洲战争,力图在欧洲战争结束之前结束同中国的冲突,以免日本可能面临一个敌对的联盟。
至于英国,它因正在与德国交战,故而不愿日本也起来反对它。英国政府希望尽量避免采取任何行动来激怒日本的舆论,迫使日本投入德国的怀抱。因此,英国在运用其海上威力以切断德国与日本的贸易,以及在处理因中日冲突而发生的问题时,都持慎重态度,看来这是明智的。而日本呢,自跻身于大国以来,当一个中立国还是第一遭,因此对作为一个中立国应有的权利就很敏感。它很有理由抱怨德国不分对象地进行潜艇战和水雷战,使日本的航运也同其他中立国的航运一样遭受了损失。但是,由于英国在海上占上风,英国对付德国进口的措施, 以及在1939年11月27日的报复令实施后,英国对付德国产品输出所采取的措施,最引起日本的关注,也最激起日本的恼怒。
英国政府在坚持其切断德国海外贸易的总的权利时,作出了相当大的让步来抚慰日本人的感情。在许多567情况下,甚至在报复令实施以后,日本政府向德国购买的商品中,凡是日本迫切需要的,都获准通过英国海军封锁线海运到日本。英国一面又开始同日本政府商谈,目的在缔结一项协议,规定日本出口到德国的物品,以期在发货地点就对禁运品拒绝接纳,但是商谈没有得出具体的结果。这样一种办法同英国与其他中立国商定的办法类似,将是合乎需要的,因为日本取道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西伯利亚铁路继续同德国进行贸易,包括输出铜和禁运单上的其他原料。不过,也许由于日本害怕英国会把其海军控制范围扩大到日本沿海,这项贸易后来逐渐地减少了。
战争爆发时,有许多德国商船正停泊在美国港口,不敢再冒险出航。英国政府获悉,德国政府正在出钱要船员取道日本和苏联回国,这些船员正在订购日本船票。德国政府显然打算把这些海员编入德国海军,包括潜艇兵种,英国政府乃决定予以阻止。第一批大约五十名德国海员登上了日本班船&ldo;浅间&rdo;丸,一艘英国巡洋舰奉命前往拦截。原打算在离日本海岸很远的地方进行拦截,不料遇到暴风雨,直至日本船已经到达离日本海岸只有三十五海里的地方,这艘巡洋舰才完成任务。1940年1月21日,英国巡洋舰在这里截获并强行登上了这条日本船,从五十名德国旅客中,带走了十三个军官和八个技术兵,其余的人虽是受过训练的海员,却不具备上述那些人的资格,因而获准继续航行。
这件事使日本报刊勃然大怒,出言不逊。&ldo;浅间&rdo;丸虽在日本领海之外的公海上被截获,日本报刊却说这是在&ldo;靠近富士山&rdo;和&ldo;皇宫附近&rdo;发生的;是故意侮辱日本;日本政府必须强烈要求对方立即赔偿损失。日本政568府在1月22日提出的最初抗议中,宣称英国的行为不符合国际惯例,指出按照惯例,一个交战国在公海上固然可以要求交出另一个交战国的国民,但仅限于实际上已编入军队的人员,而这些德国人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它诬蔑英国的举动是&ldo;严重的、不友好的反对日本的行为&rdo;,并提出警告,这种行为如再发生,对日本全国的反英情绪,将更是火上加油。
英国政府在1月27日答复说,它绝不是存心要蔑视日本的荣誉或尊严,并对&ldo;离首都如此近的地方发生&rdo;的这一事件在日本引起的轩然大波表示遗憾。英国照会驳斥了日本认为英国的举动为非法的说法,声称带走那些准备回国入伍的德国人,完全有法律和先例可援,而且符合1939年德国捕获敌船条例的规定。毫无疑问,从&ldo;浅间&rdo;丸被带走的那些德国人,是要编入军队的,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其中有些人将在德国潜水艇上服役,而这些潜艇的非法活动,正在使英国也使中立国的人员和航运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坚持其举动有国际法和惯例为根据,并对盟国也对中立国的利益作出了贡献。
日本政府在2月1日的复照中,对英国的道歉表示非常高兴,但是坚持日本原来的论点,认为英国的举动是非法的。它引证了&ldo;特伦特&rdo;号的实例和其他的先例,力图说明,不经捕获敌船的程序而把交战国的国民从中立国的船上架走,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因此,日本政府要求交还从&ldo;浅间&rdo;丸带走的德国人。
不过,尽管日本民情激愤,两国政府却都不愿为此事决裂。因此,在克莱琪和有田会谈后,达成了一个折衷的协议。根据协议条款规定,英国政府一面仍坚持其行为的合法性,一面则同意把被俘的德国人释放九名,交给日本方面,这九个人经查明&ldo;比较不适合&rdo;服兵役。日本政府则保证,命令日本的航运公司不准那些已经入伍或有569此嫌疑的交战国国民乘船。
这个妥协方案是英国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因为日本政府作出的保证,意味着流落在北美和南美的大批德国后备役军人和技术人员将无法回到德国,英国则不必为了进行拦截而在太平洋上布置巡洋舰,毋需冒同日本发生严重纠纷的风险,就达到了这个目的。罗伯特?克莱滇爵士说,该协议为&ldo;东京的日本政府十分忠实地遵守,但是驻在北美和南美的日本领事馆官员却不是那样&rdo;。有些德国人经过乔装打扮,或巧立名目混了过去,不过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