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对那些少数民族下手的意思,不是要讨伐他们,而是设法吸引那些番族,加入大唐。他的手段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逐步得收拢他们。
这些少数民族,他们很多都是住在一些深山,李忱设计了数个步骤吸引他们。第一步骤是设法让他们接受汉人得制度和习惯。
这些少数民族非常需要大唐的各种货品,布疋、粮食、油、盐等等,他们会拿当地得土特产来与唐人交换。以往,在交易这方面,经常会发生各种冲突,因为他们都是以物易物,这样双方经常会就双方对物品认之上得差异,发生冲突。那些少数民族往往认为,大唐商人黑心,坑了他们。
虽然,实际上也是如此,谁让这些土著缺乏大唐商品,见识也少,当然要剥削他们。大部分人忍气吞声,对汉人观感越差,有的受不了,动了手,事情就闹大了。。导致双方间,隔阂加深。
李忱首先设法改善了这种情况,订立公平交易法则,让那些蕃人,把他们的特产换成大唐钱币,再用大唐钱币购物。
无论是买卖,每一样物品都有一个公告价,双方统一在某地交易,物品价格,会立一个大看板,明标价码,这样双方都有参考的空间,有差距也不会很大。
除了管理市场的市令,也会让当地行会出面,监督交易,绝对禁止各种诈欺、及恶意砍价得情况出现。
这么做,除了设法以公平交易,使得番汉关系融洽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接受大唐管制,大唐是订立规则的一方,让那些蕃人接受大唐订立规则,潜移默化得接受唐律,并且接受大唐官吏得管理。
李忱真的存心不良,这种方式看似公平,其实定价权,管理权诸如此类权利,都在大唐手里。一旦这些蕃人接受了,很有可能慢慢接受大唐其他东西,别的不说,只要双方交易扩大,大唐各种精美商品,都会像他们开放。
越是喜欢这些东西,越是离不开,他们自己又不能生产,慢慢地,就会为此接受大唐很多事物,大唐文化,大唐语言和风俗等等。
李忱相信,优越得经济环境,加上一些政策,很可以吸收这些蕃人为大唐百姓,软刀子最是厉害,让你不之不觉中招。不过,前提是要公平,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与大唐百姓是不同得,这样才方便李忱融合他们。
除了这个策略外,李忱还有个撒手锏,就是征兵。不是强征,而是募兵,李忱大量招募这些少数民族为军。
好多年前,小虎就建议李忱模仿蜀汉,建立一只无当飞军,建立唐代的山地化部队。李忱在前些年得军队改制,实施了。
他大量招募那些少数民族,成立大唐山地师,还有丛林师。招募那些少数民族,与汉兵混编,一方面加强唐军在一些特殊地形下得做战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起到同化作用。
让这些蕃兵,习汉语,说汉字,还给他们高额待遇。逐步吸收那些蕃人当中得精壮。
一方面弱化那些少数民族,精壮都被大唐吸收,想要造反也无能为力。一方面逐渐让和文化深入那些民族当中,让那些被招募得士兵,把汉人得文化传播进他们的部族之中。
这两个方法,都是设法让蕃和关系融合,使得他们逐步加入大唐,自然不希望因为司法上得冲突,使得这些都被破坏了。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那些少数民族,讨伐了就是了。在大唐的火枪面前,什么也不是。
你要这样说也可以啦,那些少数民族,哪会是唐军得对手。只是,何必呢?李忱向来奉行得是内圣外王,对大唐子民施以王道,对那些外族,就是霸道。
内圣外王,要求君王无为而治,对子民实行王道。以仁义来治理人民。这是李忱登基后,不断思考得到得答案,也是传统儒家对君王得要求。其实这本来是庄子得思想,被儒家拿来用,不过这不打紧,重要是如何实行。
无为而治?当然,但是不是被架空,不是像明代那样,让君王吃喝玩乐生孩子就好,然后大臣来操作政事,管理国家,那不是无为而治,那是被架空了。
李忱希望得无为而治,是希望皇帝能不理事,但是国家出问题时,可以自己调控。明末那样,不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有个治,而不是让那些大臣架空君王,把君王当摆设,然后事到临头,让君王去死社稷,大部分臣子都没事得方式。真正的无为而治,是百姓也能够参与意见,不是让那些臣子乱来。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法,一部能够囊括全体国民利益,让全体国民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并且保障全体国民安全的法律。
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很久,李忱希望将来某一天,大唐皇室可以是摆设,然后有崇高得地位,像泰国皇室那样,既享受地位,又不用担责任,整个皇室就在幕后监督国家运转,每当国家出现问题,才出来修理一下。
要比喻的话,就像个维修工吧,国家是一台机器,皇帝是维修工,保证机器能运转正常,平常还不用操作。
君王无为而治,然后本着王道思想对待治下子民,对外实行霸道,将儒家和法家思想并行,那些大唐境内得少数民族,李忱以仁义对待,自然不想要对他们使用武力。
虽然历史上,这些少数民族也对中国造成过麻烦,但并不严重,李忱可以宽容。他有的是手段,可以对付他们。
除了公平交易,陪审团,以及招募他们为兵,李忱还打算派出很多人手,深入当地,像是后世援助非洲那国家那样,原着那些少数民族。在医疗、经济方面,援助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