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穿越清宫排行榜 > 第119章(第1页)

第119章(第1页)

姚启圣和李光地两个人物形象的寓意是,相对于国家大计和政治需要,知识者的人格和品性无足轻重不须挂齿,知识者的“清醒”和“清高”,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在世务中是“无用的”,许多情况下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知识者的“孤芳自赏”与“恃才傲物”,也是可疑的和可笑的,是“穷酸”和“不识时务”。知识者的才干、见识与思想,只有获得皇帝的认可与赞赏,才是才干和“学问”,才有价值,才有发挥和付诸实践的可能,也才有其社会意义。这当然道出了中国几千年专制主义政治的几分真实,也绘出了知识者在这种政治—文化结构中的尴尬位置,同时也将中国社会对知识者的真实看法坦露了一半。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对知识分子(所谓“士”)的看法就呈矛盾纠葛状态。知识者经常被赋予重大的社会责任,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孔子倡导“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社会基本价值的维护者。余英时指出,孔子的言论“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36】“士”的卫道者的形象为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尊敬。同时,社会各界对“士”又偏见极深,知识者被认为是“会说不会做”的眼高手低之人,是木讷迂腐的书呆子,知识者的洁身自好、持重守节被看作是“故作清高”,更有人认为这是“士”的“佯装伪饰”。这似乎也有历史根据。战国时许多“士”散布于贵族门下,难免文人相轻,相互争斗,一些心术不正之人混迹其间,沽名钓誉,败坏了士子的形象。荀子说:“今之所谓士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而唯权势之嗜者也……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行为险秽而强高言谨悫者也”。【37】在普罗大众中,对知识者的尊崇与篾视奇妙地混杂着,他们指望自己的孩子熟读四书五经,研习孔孟之学,将来考取举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同时又看不起读书人,认为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满脑子诗书文章,却无半点实用,“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还想对他人指手划脚……凡此种种,如余英时所言皆可被称为一种对“智识者”的态度,或可归为美国学者霍夫斯塔特所言的“反智主义”范畴。我们今天回首1966-1976年间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这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中国社会“反智主义”倾向的大发作。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始,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就出现了反智主义倾向,其中以《渴望》和《围城》为其代表,知识分子在这些电视剧中被塑造为“极端自私”、“虚伪”、“弄虚作假”的小人,承受着广大观众的鄙夷和愤恨,及至1998年,《雍正王朝》将这种对知识者的轻篾和敌意“光大”到顶点,以致可以公开为“文字狱”暴政翻案。到了《康熙王朝》,这种“反智主义”再度凸现,并再度获得不少观众的认可。然而,今日非昨日,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已成为各界共识,在这种时候,具有浓重反智主义色彩的电视剧一再热播,这种“二律背反”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让人吃惊的同时,显然应该引起更多的思考。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知识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的尴尬位置,决定了他们多数人的复杂人格及其命运。专制统治者懂得,欲坐稳江山,先要聚拢人心,“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士子之心”,朱元璋说的简洁:“治天下以人才为本”。这是因为知识者有思想、有见解,在民间具有影响力,执政者要巩固政权,使政权获得人民的认可,取得“合法性”,必须先争取“士”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士”的才智和能量又让统治者感到恐惧。为了保证君主的权威和君权的永恒性,统治者不惜动用暴力镇压&ot;士&ot;的理性精神和反抗欲望。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始,法家政治权力直接干预文化的方针,被历代王朝继承了下来。

在中国社会,多数士子学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财产来源,统治者给他们预留的生存空间,只有“学而优则仕”一途。为了有出头之日,士子们只能读死书、死读书,以求科场中举,一展才学,光宗耀祖。然而,不少人皓首穷经,读了一辈子书,却在科场上一无所获。而科举不中,一切努力就全是白搭。可以想见,古时的读书人承受着何等巨大的压力。《儒林外史》描写范进中举以后高兴地“发疯”,显非凭空虚构。即使中了举人,加入官僚队伍,也不会从此一帆风顺。在清规戒律繁多、等级森严关系复杂的专制政治结构中,士子们须时时处处看上司眼色,谨小慎微理事,循规蹈矩办差。要想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就必须有铁石心肠,敢于蒙骗和欺诈,还必须察言观色,善于逢迎,攀附权势,投靠在达官贵人门下,最好加入某一朋党。

当然,这仅是就士大夫的一般情形而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中,总有一些不甘于沉沦,勇于担当道义和社会责任的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敢于运用自己的智能,对不合&ot;正道&ot;的社会政治进行反思批判,而且,社会越黑暗,统治者越残暴,知识者的这种反抗和批判越顽强,越坚韧。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从司马迁、嵇康,到柳宗元、辛弃疾、文天祥,再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这样的“士”代不乏人,他们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中国古代思想之精华,智能之结晶,于今日仍有其重要价值者,恰恰是在这些具有坚韧意志和高贵品格的“士”的手中产生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